天天學農創始人兼CEO趙廣:互聯網時代,農村成為職業教育場景落地的新選擇
農民不是互聯網遺民,沒有被技術和機械所淘汰,“互聯網+移動端”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知識學習和問題溝通解決的平臺,使種植不斷向科學化、高效化轉型發展,原有農民的知識體系在不斷更新完善。
此外,土地流轉促使農田向適度集約化轉變,消費升級刺激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農民”職業化傾向明顯,不僅出現了返鄉創業的熱潮,年輕一代創業者也不斷地將目光聚焦在農業領域。
農村作為農業產業的變化的基點,“農民”逐漸變成一種職業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有哪些職業教育創業切入口呢?天天學農創始人兼CEO 趙廣向筆者分享了他的觀察和看法。
筆者:消費升級后哪些會影響農產品的經濟收益呢?
趙廣:一是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比如種植獼猴桃,原產地是中國湖北,但是為什么賣得最好的是新西蘭?其實,是因為新西蘭對原品種進行了改良,在市場上可以按個賣,實現了它的品牌和經濟效益。為什么中國產的獼猴桃不是按個賣,而是按斤賣?是因為新西蘭的獼猴桃每一個都是標準化生產,每一個的個頭、成熟度都是標準量化的,和賣一瓶礦泉水一樣。但是國產獼猴桃個頭不一樣,有些硬一點,有些軟一點,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按斤賣。二是品質和產量改良所依靠的農業技術。農民對于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會跟專家積極互動,對老師講東西也會拍照、記筆記。因為,學知識能夠幫他賺更多的錢。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在2017年成立了天天學農,天天學農是國內第一家面向農民群體的在線教育平臺,我們主要是為種植戶提供以經濟作物為主,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得農業技術。過去兩年多,我們累計服務了超過2000萬農民用戶,合作了專家數超1000位。
筆者:能簡單介紹下農民一般什么情況下會學習?
趙廣:第一個場景——及時解決問題。比如果樹葉子黃了,開始落果了,怎么解決呢?這時候需要快速找到答案。所以我們產品設計和內容設計上,會按照農事操作的關鍵技術點來劃分。另外一個場景——儲備式學習。當他們需要要種植一個新品種或者換種,比如現在種柑橘,發現2018年有一些非;鸬钠贩N,但是換品種是有差異的,因此希望系統的了解該品種種植的知識背景。
筆者:能簡單描述下天天學農平臺上的用戶畫像嗎?
趙廣:在天天學農近100人的團隊中,每一個員工剛入職的同事,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農村待一個月,去真正體驗農民的生活狀態。包括我自己,在公司成立初期基本上每個月都至少下鄉一次。由此他們當下對公司服務的用戶梳理了較為清晰的畫像,用戶年齡在25歲—49歲,在所有人群中占75%,18歲—49歲比例超過80%,用戶最活躍的時間段,基本在晚上8點和11點,因為農民們白天大多在田地干活,晚上8-11點回到家才WIFI。其中主流的手機品牌非常有意思,就是OPPO、OVEO、華為、小米、IPHONH。
筆者:天天學農是怎么做的課程呢?
趙廣:首先,按作物體系劃分課程。比如以水果、柑橘、獼猴桃、草莓、芒果等都是目前市場價格較高、售賣非;鸬钠贩N。第二,根據每個品種不同的生長期,針對性的提供關鍵技術點課程,從品種選擇、營養、修剪、病蟲害等方方面面,把知識點貫穿起來,打造整個課程體系。
后來,我們發現農業里面的老師IP非常受用。(拿出手機展示)比如圖片上的老師叫鐘善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柑橘,他有250畝果園,一年的收入過百萬。他掌握著兩個技術,不動土栽培和快速修剪。不動土栽培就是不用去翻地再種植,主要是通過蚯蚓和微生物菌的方式去改善土壤。我們跟他合作,推出一系列關于營養和修剪的課程,包括一些線下課程,影響力非常大。他在平臺上有差不多超過10萬的收入,算是一個網紅老師。
此外,我們曾在廣西等地開設過線下實操班。每一個人的平均收費是5天6000塊錢,第一開班的時候這個班17人。有一個帶班的同事,回來分享說“這個班的學員總身價接近10億”。當時我很驚訝,這顛覆了我們對現代農民的一些認知。
我們也策劃了海外游學項目——學農出游。我們發現以前做幾十塊錢、幾百塊錢、上千塊錢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特別是用戶量達到100萬以后,頭部用戶開始出現,他們的眼光已經放到國外了。這也超出我們的認知。
筆者: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因為多種因素,農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就像一個簡單的病蟲害,可能就會有幾百種問題。那什么樣的問題是農民最關注的,天天學農在課程選題中最大依據是什么?
趙廣:與銷售有關聯的問題,是最容易觸動用戶的,因為這個部分的問題是與農民的利益相關的,這也是公司內容制作內容的最重要標準。農業知識付費,它是跨領域雜交的新物種,它有教育、媒體、農業、出版各類屬性。在農業知識付費平臺上,用戶最喜歡的專家類型有這三個屬性:1、專業度。具備專業知識基本功。2、實戰型。要有實戰經驗,他要有足夠的種植經驗,而這個經驗是可以論證他前面的專業度。3、表達力。老師需要具備各種表達欲望、傾訴欲望。也是遵循這三個屬性,天天學農目前所找的幾百位老師里面,80%是實戰派,一部分為學院派老師。
筆者:從2016年知識付費爆發后,這幾年也一直保持著相對快速的發展,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付費用戶活躍度不高,完課率低,不能為效果買單的知識付費也深受爭議。那么天天學農為何選擇知識付費這個賽道,其背后的邏輯是什么?
趙廣:目前在公司注冊100萬的用戶中,20%是付費用戶,用戶的完課率達87%。公司當初選擇知識付費賽道主要考慮以下幾點:1、知識付費的概念已經在市場上比較成熟。2、如果提公司是做在線教育的,會顯得有點嚴肅和沉重,其實農民并不是來天天學農接受教育的,大多數農民到平臺上是帶著疑問的,天天學農的課程也多是在講這個領域有什么問題,這樣的問題怎么解決之類,本質上也與傳統的教育有著較大的區別。3、找到一些有經驗的專業老師,為農民解決各種問題,以知識付費這種方式給農民做服務更合適,同時平臺上所有的內容都對實操和落地有嚴格的要求。趙廣也提到公司未來會走專業化路線,打造系統化的內容,通過一種標準化,線上的方式提高服務的效率,降低服務的成本。
筆者:您是如何看用戶下沉的?
趙廣:其實,從2017年開始做的時候沒有想過用戶下沉,當時只是發現農民有一個“種地”的需求,后來經濟風口開始提“下沉”、“職業教育”。在農村做運營、做品牌,離不開所謂的三件套:刷墻、海報、條幅,這不是我們創的,是老一輩驗證過的成功經驗。目前很多大的互聯網公司也都在做的,效果也是非常好。只要我們下鄉,就帶著海報、條幅。
最后講一下我們的創業初心。農民不是互聯網的遺民,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幫助他們建立科學且持續的知識體系。在這條路上,我們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
2020年4月2日下午4點,天天學農春耕直播課的畫面更是出現在了 CCTV2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正點財經》欄目。節目中,天天學農的簽約老師車旭濤在直播中為廣大農民兄弟講解陽光玫瑰種植管理技術。
此次登陸央視2套的直播課只是天天學農整個“抗疫情,備春耕“課程的一個小縮影。天天學農作為國內首個農民職業教育服務平臺,已與超過1000名農業專家合作,上線超過5萬節課程。疫情期間,天天學農在APP平臺上特開辟了公益區,貢獻了許多留樹保鮮的技術,幫助果農減少因疫情產生的損失,另一方面,邀請各地專家講解備春耕搶春種的知識,幫助農民奪回農時。此外,天天學農還積極與快手等視頻平臺合作,讓更多農民能夠免費觀看到天天學農的農技課程。
除了在課程內容和教學形式上作了多方面的探索,天天學農也越來越注重課前課后的系統服務!凹热皇寝r民職業教育服務平臺,我們要做好的就不僅僅是教育“天天學農創始人& CEO趙廣表示,“我們希望所有來到天天學農的農民朋友都能在這里獲得全面提升,不僅是知識和技能的提升,也希望通過天天學農的服務他們能真正蛻變成能一群更能推動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新型職業農民!彼,2020年天天學農開辦了“學農校友會”。校友會聚合農業領域內所有愛學習,求創新的新農人。大家通過資源整合,互幫互助,帶起整個農業領域勤勞致富,創新發展的新風尚。
您還可以通過關注雜志雜志官方微信賬號“睿鷙匯”獲取其他更多精彩內容,或者直接訂閱《睿鷙》